close

紡織材料大多是由婦女自行種植的薴麻,曬乾作為麻線,以織布機織成服飾。也會使用狩獵後經揉制處理的皮革。近代漸為棉布所取代,通常和漢人購買棉布製作。

編織工具為水平背帶織布機,主要用具有:

a經卷:不織布時收藏其他工具和未完成的布料(三角形長筒狀,為整塊木頭中間挖空)。

b.布夾:使用時放在腹部上,和背帶綁在一起(兩塊長方形木條組合而成,扣合面有凹凸的榫接點,用來夾緊經線或織好的布)。

c.打棒:每穿入一條線便以打棒打緊使布更緊密(狀似刀兩端尖中間寬,用密度較高的木材製作)。

d.隔棒:用來區分線的奇、偶線。

e.固定棒:固定棒置於經卷後方,主要將經線固定。

f.綜絖棒:綜絖棒則配合所織花紋,使用不同數量以分出梭路。

g.桃花棒:主要是織花時挑起經線使用。(把竹子一端削尖而成)

h.梭子:兩端都有凹口,讓緯線繞在梭子上面,穿梭入經線內(扁長的棒狀物,竹或木製作)。

i**姓氏:賽夏族是以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或現象為其宗族的氏姓。十九世紀清廷命其改從漢姓,於是根據原姓取其相近的意思或音譯而改從漢姓,如:日、風、樟、蟹、豆、絲、芎等姓氏。
賽夏族計有十八個姓氏,包括朱、胡、豆(趙)、夏、高、風、錢、潘、詹、解、章(樟)、絲、日、根、芎、獅、血、膜等。其中獅、血、膜三姓已絕跡多年,其原始傳統稱呼亦已失傳。

**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。

.背帶:將布夾綁繫固定於腹部(粗麻線編成的長帶子)。

**紡織的過程步驟如下:種麻→抽麻線→紡線→框線→漂白→染色→打蠟→整經→織布。賽夏族人多將織紋圖案視為是代表個人及家族傳承的智慧與殊榮;每家有其熟練的圖紋織造技術。
**
編器:常見的編器有米籩、米篩、種子籃、背籃、提籃、線籃、便當、食籃、置物盒、籐帽、甚至放置祖靈象徵物的神聖小籐籃等。賽夏族傳統編噐有特殊形式和技法,例如背籃為雙肩帶式的背籃,不像泰雅族或平埔族是額帶式背籃,傳統的背籃形式是喇叭型,上為呈圓椎狀、下為圖柱狀,多以斜紋法編成細密無孔。現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主要以六角形編法製的透孔背籃(Takil),用來裝置各種雜物等。

編器主要使用桂竹作為材料,是使用最多的材料;另一種野生的小綠竹用來編製較細緻器物(如穀物背籃)。此外也會使用黃籐來製作精緻器物,如籐帽等。

 

 

     

  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ainny515 的頭像
    rainny515

    rainny515的部落格

    rainny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